
新詩
〈不新鮮的冰〉 鄭芷瑩 中四級 不新鮮的冰看著強硬 白茫茫的心裏卻滴答滴 滴到加深印迹 凍上口鼻 眼睛都起了霧氣 看不清的點滴累積 積到溢滿過時 冰。總有保質期 編輯點評:觀察冰融化的過程,分神之間,冰已經融化。融化與表面的強硬構成對比,一切的流散就是這麼不經意。這種脆弱,作者似乎有意暗示其他物事, 隱現之間恰到好處。詩題中定語「不新鮮的」,尤見用心,真正的堅實歷經時日,不會輕易變質,只有脆弱才會隨時軟化。不錯的起步之作。 刊登日期:2023年1月19日
〈廢氣〉 破鏡 中四級 所以,死亡噬食白骨 碎成了煙灰 風一吹 飄散在城市角落 吸入 化成氣息 呼出 編輯點評:詩題廢氣點明題旨,有趣之處在於最後一節。若亡者的灰不是廢氣,那呼出的又是否才為廢氣,由誰呼出,都值得讓人思考。 整在城市都吸入這些灰,是灰令吸者呼出廢氣,抑或整座城市呼出的才是真的廢氣。 惟詩作「廢」之意象不強,死亡與白骨重疊,未有進一步建構煙灰的象徵,略帶可惜。 刊登日期:2022年12月13日
〈領路人〉黃虹雅 中三級 陌生臉龐 圍繞 你好,再見 酒杯碰撞 任務完成的鈴聲 才知道 生活中 貝殼與沙子 土黃色 不值得 頭上戴著 我需尊敬 吐出一串條形碼 奇怪 四或五位 抑或是個位 不是那手中 裝滿珠寶的 被愛戴 我只會走着 指南針已失效 手繪的地圖 地上軌跡 遠處在閃爍 領路人的希望 是在雜亂的腳印上 塵埃從未投進懷抱 箭頭擦掉 任印記被風掩埋 看著地圖 這樣 耳朵看不見譏笑 編輯點評:先以一場聚散入題,任務一詞定了對聚散的厭惡。土黃色的貝殼和沙連接第二節珠寶 。一種反對資本主義及科技的聲音便出現。原始的手繪地圖也有可愛之處,不妨堅守心中的原則前行。 詩作第一節由貝殼到條形碼的意象推進不錯,第二節的指針與地圖亦有相似作用,但腳印和塵埃的意象與指針地圖都可連結,難以顯出地圖的獨特性。 刊登日期:2022年12月2日
〈藥引〉 中五級 曾釆宜 扯開海浪 小心地捧起一尾奄奄的紅鯉 放入玻璃瓶子 看着瓶身忘了畫反的一帖藥方 不用砂鍋、生火、草扇 在眸中盛滿水與藥材 讓熱燙的荒謬燃沸 再摘幾片枯萎的花瓣配伍 升騰的氣泡 被剝落的鱗片割出支離破碎的熱鬧 引導沒切口的肉身 聽它崩裂爆響血溝 繼續被微弱的體溫熬煮 將那透明的瘋話燒至歸經 摻進湯裏 服下 - 編輯L點評:開局頗佳。詩內部敘事畸異,但不難看到詩句指向現實的企圖。用詩題〈藥引〉理解,一些外間紛擾,可能大眾一向認作正當的聲音,作者只是看作一場荒謬。詞語選用批判味頗重,詩末聚焦「服下」一詞,對抗之後妥協,無力感更重。 刊登日期:2022年11月23日
〈颱風〉 知北 中六級 請您告訴我牛皮貼紙的意義 上帝面前大家都忙著給自己打交叉 終於你們都錯了 請您好好颳一把風 直把我颳到天國去 - 編輯L點評:捕捉颱風來襲前的場境,由「意義」開始叩問,風前用牛皮膠紙黏貼窗户、玻璃之物,在詩人眼中是一種徒勞之舉。抽離視角觀視,由交叉張貼轉念成錯誤。「錯誤」一詞運用有戲謔感,一來否定貼牛皮膠紙的意義,二來可理解成颱風沒來。二節似乎有意拓闊詩的包覆廣度。徒勞之舉又何止給自己的交叉,「吹走」看來是另一種解離。「給自己打交叉」一象景提煉有驚喜。 刊登日期:2022年10月29日
〈四季〉劉雅婷 中四級 春 半壕春水,玄鳥聲聲鳴 詩客向流雲討了一束煙雨 霧燈與春野,紅鶴與雛菊 浪漫將山河攻陷 於是碧池乍皺 畫船在暮水間長眠 我提筆將一切納入詩箋 折初春的玫瑰來見你 試將 我永恆不朽的春天贈予你 夏 蟬鳴忽止,林木起伏 斜陽睡眼惺忪 隔岸的玫瑰被煙火紛擾 我方看見雲色翻湧的盡頭是你 從玻璃杯看見 折射出橘子色的光 秋 那個夏日沒吹完的風 都收藏在斑駁的樹影裏 等大雁南飛,桂花飄香 簌簌落葉飛旋,野菊散落在黃昏下 秋日的畫卷漸漸清晰 田野裏 被卷進溫柔的秋風 一股淡淡的焦香 還有橘子味的擁抱 冬 冬天來時 雪綴滿梅花枝頭,宿留山野林塘 - 編輯點評:「四季」本已是一種常見的題材,但詩有意將景轉念到私密的抒情,不落俗套。古典味甚濃,但夾雜詩句間的青春氣息,又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鮮活味。詩題「四季」,本身已有工整、圓滿之意,但「冬」一節似乎有意縮短,沒多作抒懷,有倏然終止之感,有意突破預設的工整感。 刊登日期:2022年10月5日
〈鉛芯筆〉王穎欣 中一級 一片空白的 心中縱橫交叉 沒有任何頭緒 提筆一下 一筆又一筆 那個猶豫不決的答案 曾以為奇蹟發生 曾以為閃閃發光 曾以為得意忘形 被一筆紅艷否認 在這個勾心鬥角的世界 對折 翻頁 掩蓋事實 或許 寫下你的罪惡 有一封檢討 才是最好的答覆 編輯點評:想像一名學生考試時躊躇的場景,提煉三種書寫:答題、批改、寫檢討書,以幽默的方式,道出學生的無奈。筆者對中段頗深印象,三組以「曾以為」開首的並列句子,配以三個四字詞語。四字詞語入詩本會破壞詩的語感、詩意,而「奇蹟發生、閃閃發亮、得意忘形」又有不符邏輯之嫌,但放到此處,卻有巧妙之用:他者對學生投置的期許,或者就像這些四字詞語般陳套。一些詩句略覺拖拉,但中一而言,詩能捕捉詩意,不錯的起步。 刊登日期:2022年8月31日
〈日近長安遠〉 游 中五級 太陽尚未降臨 黑夜才剛升起 化學分子離解 我也跟著解離 一個我接近長安 一個我接近太陽 入夜之後 升起另一個太陽 - 編輯L點評:詩題借自《世說新語· 夙惠》:晉明帝嚮往帝都,覺日可目視而帝都不可,後世作品亦多見此典,多喻功業未竟。詩作者似乎不渴求帝都,更渴求日,有反用典故之感。詩出現三次「太陽」,但太陽不存在於詩中之景,末句的「太陽」亦非確實的日。筆者 認為詩中「太陽」暗藏渴求認同之感。「一個我接近長安/一個我接近太陽」一組並列相似句式,隱示兩者不可得兼:「長安」與「太陽」仿佛入世與出世的對立,作者陷於兩者之間的拉扯。末句黑夜中的太陽是一組超常配搭,視月亮作太陽,隱藏了一種自我排解。首段兩句頗巧妙,平日常見「黑暗降臨,太陽升起」,但作者刻意顛倒兩個主語。詩雖短,卻隠藏多組概念對立:遠和近、入世和出世、主動和被動、期許和排釋。詩雖較隱晦,但拆解重要密碼後,仍頗耐讀,甚精緻。
〈願在夢裏相聚〉 清川 中六級 你從遠處走來, 臉上是那我熟悉的慈愛。 雙手輕輕一抬, 怎料你我之間竟有隔閡。 你看向我身後, 眼眸深處是多麼的溫柔。 心中有點哀愁, 原來你的愛護不再依舊。 這才幡然醒覺, 曾經你我共享天倫之樂。 若非多次口角, 你我又怎麼會深感落寞。 即便在我夢中, 你也不願伸手與我相擁。 是那視力漸矇, 還是你對我刻意的嘲諷。 許是妒忌作祟, 想知奪走了關愛的是誰。 回頭偷偷一覷, 那一刻竟不禁潸然落淚。 女孩臉帶怯懦, 那模樣竟是小時候的我。 你從身邊走過, 抱著那小娃娃笑得樂呵。 爺爺你別任性, 讓我享受這瞬間的溫馨。 只求別要夢醒, 讓我把你的臉認真看清。 多懷念那兒時, 你總愛載著我招搖過市。 或是靠著風漪, 爺孫倆享受盛夏的愜意。 後悔那時爭勝, 還有這姍姍來遲的覺醒。 若是不求輸贏, 或會有更多融洽的光景。 也許你怨我吧, 才沒多來我的夢中 度假。 像我不回舊家, 隱約中對回憶感到懼怕。 即使後悔莫及, 也只能深夜中偷偷啜泣。 看那枕頭漸濕, 再也關不了的回憶之匣。 你還怨著我嗎? 曾說過那麼多過分的話。 別再鈍刀慢剮, 失去了你已是懲罰了吧。 我那千愁萬緒, 說不清的都化成了熱淚。 若你不再怪罪, 就多到訪夢中與我相聚。 - 編輯L:羅列與爺爺的相處,追憶至親,感情真摯,悔恨當初與爺爺爭執,未及珍惜共處時光。惟詩略有模仿新月派風格之感,刻意追求工整、押韻,限制了詞彙的選擇。詩句亦略見概念化。宜多捕捉生活片段,作品會更有質感。
〈籠中鳥〉 周依霖 中一級 你說你喜歡睡美人,我便在你精心編織的夢裡沉沉睡去。 在夢裡,我是傀儡娃娃。 背後總有一雙無形的手操縱著我的線。 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由你操控。 後來,你又覺得金絲雀好看,於是我便成了你籠中的玩物。 我看著身邊,都是和我一樣的金絲雀,他們在笑,可我卻感覺不到一絲溫暖。他們笑的面無表情。 漸漸地,我忘記了「我」是誰。 空無一人的小巷,灑著溫暖的陽光。 午後的咖啡廳,途人愉快的交談著。 傍晚時分的學校,明亮的青春交響曲正奏得歡快。 可哪裡都沒有我。 到後來,夢醒了。眼前的幻境破滅。 「我」到底在哪?真正的「我」到底在哪裡? 是老師面前的好學生、 是知己眼中的好朋友、 還是家人眼中的好女兒? 可哪個都不是「我」。 我被自己困在籠子裡。 我在籠子裡尖叫著、嘶吼著。 發洩對世界的不滿。 為什麼要因應環境改變自己。 是我變了,還是身邊的人變了? 所有人都期待着我。 放過我吧,給我時間喘氣。 「我」是籠中鳥,是永遠飛不出去的籠中鳥。 / 囚鳥不知道,當它獲得自由之時,便是死亡來臨。 以拋棄身體為代價,讓靈魂騰空而起。 自此,籠中鳥徹底自由。 - 編輯點評:作者用「籠中鳥」自比,詩句間探問成長。開首一句甚具韻味,不難聯想到父母在睡房哄小孩入睡的場景,連睡夢都受他們操控;開首至中段偶見頗具力度的詩句,尤羅列觀察經驗幾句,讀起來有不少參與空間,惟後半段一一解答,嫌有一錘定音之感,說理味略重。如此敲問聲音出自中一學生,編輯不得不反省,是否我們灌以過多限制、準則,他們才有如期困惑。 中一而言,作品展現難得的自省聲音,多讀多寫,繼續努力。 刊登日期:2022年8月21日
〈有時我寧願留在燭臺邊〉 馬浩森 中五級 灼白衣袍在緊合的房門中洶湧紛飛 柔光長出溫熱的手 撫著臉頰 不願離開也無法解鎖 也許本就不該離開 這適合打盹,適合安睡一晚 蠟燭上舞女旋踏出一滴滴薄淚 順著脂白向下蠕動 薄膜包裹灼熱 與更多過去的塵積融在一塊 舞步迷惑瞳孔,聚焦迷戀疊影 她走下燭臺 慷慨為我披上一件暗紗袍 縱使抵不住黎明前的黑風 至少無須在風雪下赤身 照亮不了我的生活 但甘願掌心被灼傷,被燒穿 也許這一隻撐不到黎明 燒不完謊言的紙書 煮不溫時間的羼水 可我, 除了灼傷的刺痛來確定生, 只剩下瞳孔裡的枯白來遠遁死。 我留在燭臺邊, 才對這殺死一屋的黑暗留下念想。 編輯評語:視覺捕捉不錯,詩着力於還原燭台旁的場境,配以詩題〈有時我寜願留在燭臺邊〉理解,燭台微弱的光線、溫暖,似乎在對抗房間的黑暗。詩題中「寜願」一詞頗曖昧,似乎從一些日常逃避至燭臺邊,感受過微弱的暖和光,才覺察到以往的黑暗,而這些日常暗指的是什麼?惟全詩略嫌過於刻意矯造象景,忽略詩意營運。 刊登日期:2022年7月15日
〈數〉 郭嘉穎 中三級 我很討厭牛奶 但終歸要灌下肚子 坐在餐桌前 我靜靜地數著 窗外有麻雀在電線杆上多嘴 坐在書桌旁 我 靜靜地數著 繁星閃爍,互相陪伴著 躺在床上仰望窗外浩瀚天空 我靜靜地數著 三天、兩天、一天 又是一個未破曉的黎明 目送父母走遠 未曾落淚 - 詩題為〈數〉,由數麻雀、星星,到日子,看著父母離去。不難想到小孩獨守在家的場景,詩末強調自己對父母離去不在意,又與詩題〈數〉隱藏的刻意細數有衝突,正正呼應了首句「我很討厭牛奶 但終歸要灌下肚子」:儘管不願看到父母離去,但始終要接受,是一種自我妥協的過程。就中三而言,場境捕捉、節奏控制都不錯,惟略嫌有刻意追求工整之感。 刊登日期:2022年7月12日
〈未知〉 何榮昊 中三級 歷史課我樂於聽蕭 sir講關於他的過去 我聽了,不經思考的話 嘴裏竄出。他不理會我。 我提高嗓音,他不理會。 我就罷。 數學課我習慣戴著耳機,看著 y=x ,卻不知道它們如何 從數字變成 到底是哪條公式,使它們 變得一模一樣。 我想過無數可能,但都得不出 y=x 我不能理解。我不就罷。 在這來不及的一輩子,為何 一比一只能是y和x - 編輯評語:形式有趣。詩末收結不錯,由思考數學題想到成長,拒絕公式化,有力量,拉高意念。詩前半較平實,詩句之間較少跳躍。多讀幾次,又不難發現平實之中有驚喜,在歷史課捕捉的片段,同樣是疑惑的根源。編輯想,他們是否一定要長成我們的模樣。 詩寫成長,詩句間滿是青春的疑惑,這個年紀會對成長、未來有很多想法。寫作,或者是一種理清思緒的方式。